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程序规定(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6 01:08:39  浏览:958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程序规定(试行)的通知

国家测绘局


关于印发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程序规定(试行)的通知

国测图字[2007]6号


国家测绘局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机关各司(室):
为进一步完善地图审核程序,提高地图审核效率,根据规范集中受理、明确工作职责的要求,国家测绘局修订了《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程序规定(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申请表

    2、地图审核受理通知书

    3、地图审核不予受理通知书

    4、地图审核材料补正通知书

    5、地图技术审查通知书

    6、地图审核意见表

    7、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批准书

    8、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



                                 国家测绘局

                              二〇〇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核程序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地图审核程序,提高地图审核效率,明确工作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地图审核管理规定》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地图审核,是指国家测绘局根据地图送审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的申请,依法对公开地图进行核准的行为。

第三条 地图审核的受理、技术审查、决定、送达以及地图出版物样本备案的程序,适用本规定。

通过国家测绘局地图远程审查系统实施的地图审核,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地图审核工作应当遵循合法、统一、便民、高效、公正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测绘局地图管理司(以下简称地图管理司)负责地图审核管理工作,并对国家测绘局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和国家测绘局行政许可集中受理窗口(以下简称受理窗口)的相关业务进行指导与监督。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负责地图的内容技术审查、保密技术审查和试制样图的归档、地图出版物样本的备案工作,并负责国家测绘局地图远程审查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受理窗口负责地图审核的受理、送达以及送审材料(试制样图除外)的归档工作。


第二章 受 理
第六条 受理地图审核申请时,受理窗口除要求申请人按照《地图审核管理规定》提交有关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公开版地图,需提交完整的试制样图(包括版权页和书名页);

(二)利用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电子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和互联网地图等地图产品,需提交在产品终端显示的试制样图以及地图数据信息来源等情况的书面说明材料,如需在特定数据平台运行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者硬件;

(三)出版物插附的单幅地图占全书页数(版面)三分之一以上的,需提交完整的试制样本;

(四)引进的境外地图,需提交引进地图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已通过审核批准、未对地图内容进行任何更改且地图审核内容和标准未发生变化、需再次核发审图号的地图,需提交书面说明材料;

(六)提交编制地图所用底图与资料的说明;著作权不属于申请人的,需提交著作权人许可的相关证明材料;

(七)国家测绘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受理窗口收到地图审核申请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法不需要审核和不属于国家测绘局负责审核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

(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当当场作出受理决定;

(五)无法确定是否需要受理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报告,连同送审材料一并送地图管理司决定。

受理窗口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地图审核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国家测绘局行政许可专用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及时登记。

以邮寄或者互联网方式送审的,受理窗口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情况通过传真、邮件等方式通知申请人。

第八条 受理窗口受理地图审核申请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填写地图技术审查通知书,并根据本规定第十三条注明审查期限,连同试制样图一并送地图技术审查中心。

受理已通过审核批准、未对地图内容进行任何更改且地图审核内容和标准未发生变化、需要再次核发审图号的地图,应当在1个工作日直接送地图管理司。

第九条 地图管理司收到受理窗口关于无法确定是否需要受理的地图审核书面报告及送审材料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受理窗口根据地图管理司的决定,在1个工作日内依据本规定第七条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 受理窗口负责国家测绘局地图远程审查系统申请人的注册工作。

申请人申请注册,受理窗口应当要求其提交测绘资质证书、地图出版范围等相关证明材料,并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确认后,给予注册。

已注册的申请人通过国家测绘局地图远程审查系统提交地图审核申请时,受理窗口可以不再要求其提供上述材料。

第十一条 受理窗口应当掌握已受理的地图审核情况。对超出规定期限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地图管理司。

地图管理司根据受理窗口的报告,应当及时予以督办,确保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地图审核。

第十二条 受理窗口应当于每月10日前将上一月地图审核受理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地图管理司备案。


第三章 技术审查
第十三条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收到地图技术审查通知书和试制样图后,应当依据地图内容技术审查和保密技术审查有关标准和要求,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即送即审地图,当日完成审查。

第十四条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对试制样图进行审查后,应当出具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需要修改的,还应当在试制样图上作出相应的批注意见。

需商外交部审查的地图,只需出具商外交部审查的书面建议。

第十五条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留存一份试制样图以及相应批注意见后,应当将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或者需商外交部审查的书面建议连同试制样图送受理窗口。

第十六条 受理窗口收到地图技术审查中心的相关材料后,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登记,并将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和其他送审材料(试制样图除外)一并送地图管理司;即送即审地图,应当即时登记并送地图管理司。

需商外交部审查的地图,受理窗口登记后,直接将书面建议以及相关材料(包括试制样图)送地图管理司。

第十七条 地图管理司应当不定期对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已审查的地图进行抽查。


第四章 决 定
第十八条 地图管理司收到受理窗口送来的相关材料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填写地图审核意见表,并在2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即送即审的地图,应当即时作出审核决定。

需要查看试制样图的,受理窗口应当及时提供。

不能作出审核决定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报国家测绘局分管局领导作出审核决定。

第十九条 地图管理司对准予批准的,应当填写地图审核批准书,编发审图号,并加盖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批专用章;对不予批准的,应当填写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并加盖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批专用章。

前款准予批准或者不准予批准的地图审核申请,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办理相关手续,并将地图审核意见表和地图审核批准书或者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连同其他送审材料一并送受理窗口。

第二十条 地图审核批准书应当载明送审单位、地图名称、规格、用途、审图号等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需商外交部审查的地图,地图管理司应当及时发商外交部审查的函,并连同有关材料送外交部。受理窗口根据地图管理司的决定,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告知申请人。

收到外交部的审查意见后,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

第二十二条 地图管理司对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出具的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方式提出。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收到书面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应当立即重新进行技术审查。

意见分歧较大的,地图管理司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作出地图技术审查结论。

第二十三条 地图审核以保证时效为原则。由于工作人员出差等原因不能按本程序规定实施地图审核的,上一级领导可以直接作出有关决定。


第五章 送 达
第二十四条 受理窗口收到地图管理司的审核决定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现场领取或者向其挂号邮寄下列材料,并办理登记手续:

(一)已审查的试制样图;

(二)地图技术审查意见书;

(三)地图审核批准书或者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

通过国家测绘局地图远程审查系统受理的地图审核申请,还应当送达前款第三项加盖国家测绘局地图审批专用章的原件。

第二十五条 受理窗口应当留存一式地图审核意见表和地图审核批准书或者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连同其他送审材料一并归档。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对地图审核不予批准书有异议的,受理窗口应当告之其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地图管理司应当定期统计并上网公布审核批准的地图名称、审图号等基本信息。


第六章 样本备案
第二十八条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收到地图出版单位送交的备案样本后,应当及时登记,并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与留存的批注样图进行比照检查。

发现未按审查意见修改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向地图管理司书面报告;符合要求的,应当编号入库,妥善保管,保管期为三年。

第二十九条 地图技术审查中心应当于每季度第一个月向地图管理司书面报告上季度地图出版物样本备案情况。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条 地图审核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其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地图审核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作人员所在单位负责人责令改正,并对其批评教育;情节较重,尚不够行政处分的,由国家测绘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并通报批评:

(一)符合法定条件应当予以受理而不受理的;

(二)不符合法定条件不应当受理而受理的;

(三)地图内容技术审查和保密技术审查工作中出现失误的;

(四)未定期上网公布审核批准的地图基本信息的;

(五)未妥善保管送审材料、试制样图和备案样本的;

(六)其他未按本规定程序和期限完成地图受理、技术审查、决定、送达和样本备案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国家测绘局委托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地图审核,其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测绘局此前发布的有关地图审核程序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的通知

河南省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的通知


汴政办〔2005〕4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的通知》(豫政办〔2004〕135号)和《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实际,市地震局制定了《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五月九日


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细则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保证我市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使《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更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二)编写依据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河南省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豫政办〔2003〕39号)、《开封市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三)适用范围
在我市发生一般地震(3.0—4.4级)、较大地震(4.5—5.4级)、重大地震(5.5—6.4级,人口密集的城镇5.0级以上)、特大破坏性地震(6.5级以上)和邻近地市发生的重大破坏性地震对本市造成损害的地震应急行动。
不同级别的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预测见附件1。
对地震震级未达到指标的,但伤亡人数和灾害情况已经达到震级类型指标时,按照相应类型的实施细则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二、应急机构体系及职责
(一)市防震减灾指挥部职责和任务
市防震减灾指挥部是市政府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部署、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1.市防震减灾指挥部职责是:
(1)接受并落实市委、市政府、市处置突发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关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指令;
(2)根据震情和灾情,向市政府、市领导小组提出进入地震应急期和启动市地震应急预案的建议;
(3)组织、领导抗震救灾工作;
(4)协调县区的地震应急工作,组建地震前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组织非灾区向灾区援助;
(5)执行市委、市政府、市领导小组下达的地震灾害其他应急任务。
2.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检查指导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和大型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2)督促、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的地震应急工作;
(3)及时收集汇总震情、灾情及抢险救灾情况,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
(4)组织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
(5)负责震情监测工作;
(6)负责审核地震新闻宣传报道;
(7)负责与省地震局、灾区政府、抗震救灾前线(现场)指挥部之间的联系和其他通讯联络工作;
(8)负责办理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宜。
(二)前线(现场)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负责人
副指挥长:开封军分区司令部负责人
市公安局负责人
市地震局负责人
灾区所在地政府负责人
成  员:武警支队负责人
武警消防支队负责人
市卫生局负责人
市民政局负责人
市建委负责人
市电业局负责人
市通讯部门负责人
前线(现场)指挥部职责和任务:
1.指挥部署震区重点区域和部位的戒严工作;
2.指挥协调现场抢险救灾队伍紧急抢救被压埋人员;
3.指挥协调震区消防部门迅速扑灭火灾;
4.指挥协调震区市、县(市、区)卫生部门紧急抢救、转运伤员;
5.指挥协调震区市、县、民政部门迅速安置灾民生活、发放救灾款物;
6.指挥协调震区市、县通信、供水、供电部门迅速解决临时通讯、供水、供电问题;
7.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地震部门做好震情监测和震灾评估工作;
8.指挥协调震区市、县建设、交通部门迅速抢修重要交通等设施;
9.组织协调有关方面搞好保障和支援;
10.向市指挥部及时反映震情、灾情处置情况,并负责落实市指挥部决定;
11.处置现场其他事宜。
(三)应急救援分支机构
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单位设立专项应急救援分支机构。
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名称、负责人及联系电话见附件2。
分支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调动本部门、本系统专业应急力量和设备,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险救灾;
2.组织落实涉及本部门、本系统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和紧急调运;
3.完成市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应急反应
(一)临震应急反应
地震预报意见由地震工作部门提出,经省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评审机构审定后,由省级以上政府适时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测、预报意见。制造地震谣言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省政府临震预报发布后,即进入临震应急期。市、县政府应立即作出临震应急反应,密切监视震情趋势变化,并将各类异常情况随时向省、市地震局报告;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发布避震通知,设置紧急避险场所,组织人员疏散;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监督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各地震应急救援分支机构,按照预报地震级别和可能造成的地震灾害破坏情况,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并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二)震后应急反应
1.一般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工作由震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政府视情况给予对口支援。
一般地震发生后,震区县、区人民政府要立即了解有感范围、灾损情况、社会反映,及时向上级政府和地震部门报告,市地震局要迅速反应,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及时会商,并将会商意见上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要加强应急值班和对宏观异常现象监测,并随时向上级地震部门报告;及时平息地震谣传,维护社会稳定。
2.较大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较大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工作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请求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视情况实施对口支援。
市政府应急行动
根据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建议,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将震情和初步了解到的灾情立即向省政府、省应急委和省地震局报告,对新的震情、灾情及时续报;
对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实施保卫和戒严;
迅速开展人员抢救和工程抢险工作;
组织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并妥善安置灾民;
组织次生灾害防治,并防止其扩大蔓延;
组织地震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立即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开展震后趋势判定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并将判定意见和评估结果报省政府、省应急委和省地震局;
及时平息地震谣传,维护社会稳定;
视情况请求省政府实施紧急支援。
市防震减灾指挥部的应急行动
根据指挥部办公室的建议,及时召开指挥部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
向市委、市政府、市领导小组报告震情、灾情及救灾工作;
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或对灾区实施对口支援;
视灾情提请市政府领导赴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
应急救援有关分支机构的应急行动
立即做好对口支援的应急准备工作。接到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出动救援的命令后,立即开赴灾区实施抗震救灾。
开封军分区 组织官兵200名、指挥车辆2台,准备执行人员抢救、救灾物资运送任务;
开封武警支队 组织官兵100名、车辆10台、指挥车辆2台,准备执行重点部位保卫、重点区域戒严、物资运送、搭建帐篷等任务;
市消防支队 震区消防部队全部投入次生灾害控制和抢险救灾工作,支队视情况协调协作区力量增援;
市公安局 视情况协调非灾区警力,支援灾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疏导交通;
市卫生局 接到指令后40分钟内,组织医护人员500名、车辆30台、担架50副、复苏设备20套、手术设备30套和急救用药,准备赶赴灾区执行人员救护及卫生防疫任务;
市交通局 组织公路抢修人员60名、翻斗运输车5台,装载机2部、备用钢梁100延米及其运输安装设备,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24小时内恢复通行;
市民政局 视情况调拨一定数量的帐篷、衣物等救灾物资支援灾区;
市红十字会 视情况发起救灾募捐活动支援灾区;
市商务局 组织征购100吨纯净水、30吨方便食品运往灾区;
市粮食局 保障灾区群众每人每天0.5公斤成品粮,供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面粉或大米;
市地震局 立即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地震观测仪器,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工作。
地震发生地县、区政府先期处置行动
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并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并保持联系;
加强重要部门、重点单位安全保卫工作;
迅速派出专业救护队和工程抢险队,对伤员紧急救护,并对损坏的电力、交通、通信等设施进行抢修;
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
妥善安置灾民生活;
做好救援衔接工作和后勤保障;
加强新闻管理,避免地震讹传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3.重大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重大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并视情况请求省和国家支援。市政府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
市政府应急行动
(1)根据市防震减灾指挥部的建议,批准启动市地震应急预案,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一般10—20天),领导地震应急工作;
(2)协调军分区、武警支队、驻汴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3)迅速向省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和救灾情况,同时抄送省有关部门;
(4)提出请求省及有关部门对灾区进行支援的项目建议,并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上级紧急支援项目的衔接工作;
(5)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非灾区支援灾区;
(6)向灾区派出慰问组,并接待上级慰问团;
(7)适时向社会公告震情、灾情及救灾工作进展情况;
(8)适时进行总结、表彰工作。
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应急行动
重大破坏性地震震中确定后,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将震情和可能产生的灾情向市委、市政府等报告,同时报告指挥长、副指挥长,通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指挥部要立即采取下列紧急行动:
(1)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时间:震后半小时以内
会议地点:市政府会议室 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或具有抗震设防的市委、市政府会议室)
参加人员:指挥部全体成员(因故不能参加的,由单位其他负责人替补)
主持人:指挥长
会议内容:
①听取指挥部办公室震情、灾情初步汇报;
②决定向市政府提请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经批准后,迅速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③确定前线(现场)指挥部组成人员;
④安排部署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⑤确定新闻发言人。
(2)向市政府等报告震情、灾情,安排救灾工作;
(3)向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和驻汴部队通报情况,请求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
(4)派出前线(现场)指挥部,指导协调灾区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指挥调度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
(6)通知灾区政府做好对灾区支援的救灾衔接工作;
(7)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发布和做好震后应急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8)安排其他应急救援事项。
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的应急行动
市军分区 组织协调当地驻军、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官兵1000名、车辆50台,携带抢险救灾装备,接到指令后40分钟内出发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其他抢险;
市武警支队 组织出动官兵200名,携带工程抢险设备,接到指令后40分钟内出发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搭建帐篷,并对重要部位进行警卫,并组织兵力视情况增援;
市消防支队 组织调动震区消防队所有消防力量、协作区消防支队50%消防力量携带抢险救灾设备参加灾害救援工作。震区消防队接到命令后40分钟内、协作区消防支队接到命令后1小时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迅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和火灾扑救、控制次生灾害;
市公安局 指导并协助灾区所在地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和对重要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警力不足时负责组织协调警力支援;
市卫生局 组织出动医疗救治队员600名、救护车辆30台、抢救药品若干箱、担架100幅、复苏设备30套、手术设备50套,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设立救护场所,组织医疗救治,转运安置伤病员;开展防疫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市民政局 紧急调运帐篷600顶、棉被2000条、衣服若干件,接到指令后6小时内启运。负责接收、调配救灾物品和应急救济款物的发放,做好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助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市政府救灾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确定抗震救灾所需药品、石油等救灾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与市商务局、粮食局、交通局、开封火车站等部门联系,协调有关物资的供应和运输事项;
市红十字会 接到救灾指令后,1小时内将灾情上报省红十字会;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募捐热线,发起红十字会救灾募捐活动。所接受的紧急救援物品,按指挥部指令,第一批救灾物资24小时内运往灾区;组织本市未受灾区域向灾区提供紧急援助,3日内将所筹集的救灾物资送抵灾区;组织国内外红十字会实施紧急救灾援助,所接受的紧急救援物品,按指挥部指令,分批运抵灾区;
市商务局 组织征购方便面、饼干、火腿肠、面包等方便食品60吨,纯净水250吨,保障灾区灾民1天生活必需品需要。接到指令后,首批生活必需品12小时内启运。并视情况向省商务厅请求支持;
市粮食局 组织震区所在地粮食部门在本辖区统筹解决,若所在县级储备粮源不足时,经申请动用市级储备粮或商品周转粮。必要时申请动用中央、省储备粮;
市地震局 组织地震现场工作队,接到指令后半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后趋势判定;迅速开展震灾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市财政局 根据市政府救灾要求,紧急调拨应急资金,并向上级财政申请救灾应急资金;
市建委、公用事业局、国土资源局 迅速协调指导受灾地区对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市政设施进行抢险整修;对重要建(构)筑物、民用住宅区进行除险加固;必要时协调非灾区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尽快恢复灾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 出动公路、桥梁抢修人员100名、翻斗运输车10台、装载机6部、备用钢梁200延米及其运输安装设备。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24小时恢复通行;
市水利局 组织出动工程抢险人员100名、车辆4台、抢修机械10台,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
市河务局 对于不靠水的堤防,每公里组织群防队伍60人(4个基干班)进行巡查,河道工程每处50—100人进行工程普查,对受破坏的工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抢修恢复。对靠水的防洪工程,在原有防汛抢险所需的基础上增加50%的查险抢修人员,及时将设备及物资运达防守区段,认真开展查险抢险,对出现的工程险情,按照抢险预案要求处置;
市电业局 接到指令后30分钟内,分别组织变、输、配、农电四部门各出动电力抢险人员20名,乘抢修指挥车、抢修车、工具车、物资运输车赶赴现场,抢修被破坏的电力设施,保证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生命线工程等重要部门和灾区用电供给;
开封市火车站 按照《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震后1小时内,向灾区派出地震现场工作组,组织各抢险队伍、调动其他工区进行支援;根据《铁路运输抗震减灾规划》,优先安排抢运伤员、救灾物资和灾民安置车辆;对震时滞留在车站的旅客,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
市通信管理部门 接到指令后,应急人员30分钟以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赶赴目的地后,海事卫星电话在2分钟内开通;VSAT在25分钟内开通;短波自适应电台在40分钟内开通;移动基站车在40分钟内开通,保障通信畅通;
市国土资源局 对地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作出快速判定。如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市环保局 按照本系统应急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出动监测人员和设备,对震后产生的空气、水质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物质辐射等次生灾害加强监测,提出污染控制意见,防止灾害扩展;
市旅游局 立即了解灾区滞留游客(包括涉外旅游团组)伤亡情况,做好应急救护和妥善安置工作;
市外侨办 了解灾区内外国人的有关情况,通过规定途径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审批市内一般地区允许外国专家、救灾人员到现场考察和救灾;负责驻华使领馆人员及境外记者进入震区采访的审批和管理工作;指导灾区所在地政府做好涉外违规采访的发现和处置工作;
区、县政府先期处置应急行动
迅速了解震情、灾情,震后1小时内向市政府、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
启动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并随时与市政府和防震减灾指挥部保持联系,及时报告情况;
迅速布置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对重点区域进行戒严,对重点路段、重点部位实施特别管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迅速请求上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
快速派出专业救护队伍和工程抢险队伍,对灾民紧急救护并对地震毁坏的电力、水利、交通、市政等设施紧急抢修,尽快恢复城市基本功能;
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进行自救互救;
快速调集帐篷、衣物、方便食品和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用品,努力保障灾民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安置和疏散灾民;
提出灾区需要援助的项目建议;
接洽救援人员,做好救援衔接工作,并做好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
接收、调配救灾物资和资金并监督其使用;
防止和控制次生、衍生灾害;
严格新闻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违规采访事件,防止新闻炒作;
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维护社会稳定。
4.特大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特大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在国务院、省政府领导下进行。
市政府应急行动
(1)接到报告后,立即宣布启动市地震应急预案,进入震后应急期(一般为20天),全面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2)协调军分区、武警支队和驻汴部队派出官兵和车辆及其他救灾设备火速赶赴灾区抢险救灾;
(3)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
(4)请求上级实施紧急支援,并协调有关部门负责救灾支援人员的对口接待和救灾衔接工作,组织非灾区支援灾区;
(5)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受灾地区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和自救互救工作;
(6)接待上级慰问团;
(7)适时向社会公告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
(8)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抗震救灾应急工作指令。
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应急行动
特大破坏性地震震中确定以后,指挥部办公室立即将震情和可能造成的灾情向市委、市政府等报告,同时报告指挥长、副指挥长,通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指挥部立即采取以下紧急行动:
(1)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时间:震后半小时以内
会议地点: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或具有抗震设防的市委、市政府会议室
参加人员:指挥部全体成员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由部门其他领导替补),并邀请市委、市政府领导参加会议
主持人:指挥长
会议内容:
①听取指挥部办公室震情、灾情汇报;
②请示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获准后立即开展震后应急工作;
③成立前线(现场)指挥部,确定组成人员;
④确定新闻发言人;
⑤安排部署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做好救援准备工作;
⑥通知灾区政府做好救灾队伍的救灾衔接工作。
(2)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
(3)派出前线(现场)指挥部,具体领导现场救灾队伍的救灾工作,指导帮助灾区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4)向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下达地震应急命令,要求按照特大破坏性地震的应急行动规模快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
(5)协调指挥救灾行动中的其他具体事项;
(6)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发布和震后应急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7)指导灾区的灾后处置工作。
各应急救援分支指挥机构应急行动
市军分区 组织协调当地驻军、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官兵2000名、车辆80台及抢险救灾装备,接到指令后40分钟内出发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其他抢险;
市武警支队 灾区及临近分队作为第一梯队,携带工程抢险设备,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赶到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对重要部位和重点区域实施戒严。其他分队为第二梯队,分批投入抢险救灾;
市消防支队 迅速调集灾区所有消防力量、协作区支队1/2投入抗震救灾;
市公安局 指导并协助灾区所在地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交通管制,配合武警搞好戒严,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警力不足时负责组织协调警力支援;
市卫生局 组织出动医疗救治队员800名、救护车车辆50台、抢救药品若干箱、担架200幅、复苏设备100套、手术设备100套,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设立救护场所,组织医疗救治,转运安置伤病员,开展防疫消毒,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市民政局 紧急调运帐篷2000顶、棉被5000条、衣服若干件,接到指令后6小时内启运。负责接收、调配、发放救灾款物,并做好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助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市政府救灾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确定抗震救灾所需药品、石油等救灾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与商务局、粮食局、交通局、火车站、物资等部门联系,协调有关物资的供应和运输事项;请求上级物资支援,并组织跨市运输,保障救灾物资快速调运;
市红十字会 立即向上级红十字会报告灾情,组织国内外红十字会实施紧急支援,所接受的紧急救援物品,按指挥部指令24小时运往灾区;
市商务局 组织征购方便面、饼干、火腿肠、面包等方便食品2000吨,纯净水5000吨,保障灾区灾民1天生活必需品需要。接到指令后,首批生活必需品在12小时内启运。并视情况向上级商务部门请求支持;
市粮食局 组织震区所在地粮食部门在本辖区统筹解决,县级储备粮源不足时,申请动用省、市级储备粮或商品周转粮。必要时申请动用中央储备粮;
市地震局 组织出动地震现场工作队,接到指令后半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后趋势判定;迅速开展震灾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工作;
市财政局 紧急调拨应急资金,并向上级财政申请救灾应急资金;
市建委、公用事业局、国土资源局 地震应急领导机构迅速协调指导受灾地区对城市供水系统、供气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公交系统进行抢险抢修;对重要建(构)筑物、民用住宅区进行除险加固。必要时协调非灾区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尽快恢复灾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公路局 出动公路、桥梁抢修人员600名、翻斗运输车、装载机、备用钢梁及其运输安装设备。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制定最有效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道路畅通;高速公路各突击队1小时内到达各负责路段进行快速修复;组织好所需物资、人员、运力车辆等;
市水利局 组织出动工程抢险人员200名、车辆10台、抢修机械20台,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组织非灾区支援灾区抢险救灾;
市黄河河务局 对于不靠水的堤防,每公里组织群防队伍150人进行巡查,河道工程每处100—200人进行工程普查,根据堤防、工程受破坏情况按照险情级别和严重程度由省、市、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抢修恢复。对于靠水的工程,在原有防汛抢险所需的基础上增加100%,对出现的工程险情,按照抢险预案要求处置;
市电业局 立即组织变、输、配、农电四部门出动300名电力抢险人员和所需抢修指挥车、抢修车、工具车、物资运输车赶赴现场,抢修被破坏的电力设施,保证灾区用电供给,尤其要首先保证抗震指挥机构以及生命线工程等部门的用电;
开封火车站 按照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程序,加大救灾力量开展应急工作。并请求上级铁道部门对我市实施紧急支援;
市通信管理部门 接到指令后,应急人员在30分钟以内到达指定地点集合;赶赴目的地后,卫星电话在2分钟内开通;VSAT在25分钟内开通;短波自适应电台在40分钟内开通;移动基站车在40分钟内开通,确保通信畅通;
市国土资源局 对地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作出快速判定。
市环保局 按照本系统应急监测方案和核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出动监测人员和设备,对震后产生的空气、水质污染、毒气泄漏、放射物质辐射等次生灾害加强监测,排查污染源,防止灾害扩展;
市旅游局 立即了解灾区滞留游客(包括涉外旅游团组)伤亡情况,做好应急救护和妥善安置工作;
市外侨办 了解灾区内外国人的有关情况,通过规定途径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审批市内一般地区允许外国专家、救灾人员到现场考察和救灾;负责驻华使领馆人员及境外记者进入震区采访的审批和管理工作;指导灾区所在地政府做好涉外违规采访的发现和处置工作;
县、区政府应急行动
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立即向市政府、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震情和灾情,随时报告新的震情、灾情;
迅速调集公安干警对重点保卫目标实行警戒,疏导交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车辆快速通行,请求驻军支援;
迅速协调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组织调集预备役、民兵、公安消防部队和医疗救护人员,迅速开展人员抢救,转移安置伤员和灾民;
快速派出抢险队伍,对地震毁坏的电力、水利、交通、市政等设施进行抢险维修,尽快恢复灾区基本功能;
组织群众和社区志愿者开展自救互救;
快速调集帐篷、衣物等救灾物品安置灾民;
快速调集方便食品和饮用水,满足灾民基本生活需求;
防止和控制次生、衍生灾害。
(三)新闻报道
我市发生4.5级以上地震,或周边地市发生对我市造成较大破坏和影响的地震后,对震情、灾情的报道,采取以下四种形式:
1.新闻通稿。新闻通稿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已经发生的震情灾情和政府实施的救灾应急对策,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心、慰问和支援。针对实际灾情,宣传救灾知识以及预防措施和自救互救技能,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稳定灾后的社会秩序。新闻通稿由地震局拟定,经防震减灾指挥部批准后,统一供新闻单位刊发;根据震情、灾情的发展再拟定新闻通稿。
2.新闻发布会。地震发生后,由政府或防震减灾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介绍震情、灾情和政府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等有关情况。
3.领导或专家访谈。地震发生后,新闻单位邀请领导或专家,就地震成因、地震类型等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4.现场报道。记者深入到灾区,通过电视画面、语言表达、文字记录,反映政府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慰问灾民,解放军官兵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在灾区一线紧急救援的精神风貌。
(四)应急结束
1.市防震减灾指挥部或者现场指挥部确认灾情已得到有效处置,不会再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和次生灾害的情况下,向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结束地震应急的报告。经批准,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各参加应急行动的单位和部门结束应急行动,撤消应急现场指挥部,宣布应急终止。
2.应急级别和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地震应急的各级政府,应当在应急工作结束后的2周内,向上级政府提交地震应急处置情况专题汇报。报告内容包括:地震事件基本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处置情况、善后处置情况及拟采取的措施等。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震区所在地县区政府负责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必要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助灾区处置工作。
震区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依法对启用或征用的安置场所、应急物资的所有人给予适当补偿。
2.震区所在地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地震造成的污染物进行收集和现场清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3.震区所在地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震后的恢复重建计划并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二)社会救助
1.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济救助制度,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救助,逐步加大社会救济救助的比重。
2.地震灾区所在地县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接收、管理、拨发救灾款物等工作,并加强监督。
3.震区所在地县区政府根据地震灾害影响程度,组织本辖区内救灾捐助活动。必要时,积极争取其他地区的救灾捐赠。
4.震区所在地县区政府教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应组织力量,参与地震社会心理援助活动。
(三)调查和总结
地震应急结束后,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科学调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调查报告报同级政府和上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五、保障措施
各类保障措施均按照应对突发重大破坏性地震灾害损失标准进行准备。各参加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单位必须自备1—2天的生活必需品。
(一)应急救援队伍保障
军分区司令部、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要在各自管辖的相对固定建制的部队、预备役和民兵队伍内组建应急工作基干队伍,合理划分先期处置队伍、增援队伍、后续处置队伍,确定通讯联络方式,制定应急队伍调遣方案;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和应对重大破坏性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为应急工作基干队伍配备必要的照明、升顶、切割、挖掘、搬运等救生救援设备和防化、防毒、防辐射、防高温等队员防护装备及防污染面具;各支队伍都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局要按照重大破坏性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防疫区域,整合应急卫生资源,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基干队伍,合理划分先期处置队伍、增援队伍、后续处置队伍,确定基干队伍的通讯联络方式;制定应急基干队伍紧急调度方案;保证应对严重地震灾害的抢救器材和物资储备;为基干队伍配置必要的救护车辆、担架和其他医疗救护器械及设备,为队员配置个人防护装备。
(三)工程抢险保障
1.市水利局、建委、公用事业局、国土资源局、电业局、化工局等要按照重大破坏性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建立本系统现场抢险(修)数据登记,配齐必需装备。数据包括应急抢险人员、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实际存放位置等。
2.应急装备拥有单位应当切实加强维护、保养、科学规划存放地点,确保装备性能完好,并定期进行调试,及时更新补充。
(四)交通运输保障
1.市交通局、公路局、火车站要制定交通应急预案,形成快速、高效、顺畅、相互协调支持的应急运输系统;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可能遭到地震破坏的工程设施进行除险加固;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辟便捷应急通道,按照要求优先运送应急人员、物资和装备。
2.公路、铁路、机场、桥涵、码头等设施受损时,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五)通信保障
市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应急抢险基干队伍,合理划分先期处置队伍、增援队伍、后续处置队伍,确定基干队伍的通信联络方式;制定应急基干队伍紧急调度方案;针对重大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指导各电信运营企业为基干队伍配置必要的通信应急设备和抢修器械;组织、协调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快速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六)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组织、协调公安机关建立治安保障应急队伍(先期处置队伍、增援队伍、后续处置队伍),确定应急队伍的通讯联络方式;督促各级公安机关为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车辆、警械警用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秩序。
(七)救灾物资保障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应急物资能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应急保障数据库,协调包括医药、油料、钢材等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其他各相关部门根据需要储存充足的相关应急物资,及时补充和更新常备储存物资。
市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做好救灾物资准备;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国际社会和国内非灾区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红十字会负责接受国内红十字会和国际社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对口部门接受的其他慈善机构提供的紧急救援物品,由防震减灾指挥部研究后统一安排使用。
市商务局做好灾民方便食品、纯净水等生活必需品应急征购网络建设。
市粮食局做好灾民救济粮食的储备。
(八)经费保障
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分级负责地震应急处置工作资金保障,加大预备费投入力度,统筹安排突发事件应急经费。
(九)社会动员保障
县级以上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处置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灾民提供物质、资金和人力支持,逐步形成以管理部门、专业队伍为主体、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为补充,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为基础的应急动员机制。
(十)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可以与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科学、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的、较大或永久性的避难基础设施,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需要。
省政府临震预报发布后,市政府应在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街心空旷绿地等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保障临时安置灾民基本生活需求。
(十一)供水、供气、供电保障
供水、供气、供电等部门要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和设施进行除险加固,确保应急状态下,灾民基本用水、用气、用电安全;根据破坏性地震灾害预测数据,结合本单位设施建设的抗震设防情况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制定出不同破坏情况下,组织出动抢修人员、车辆及抢修设备、物资等的应急方案。供电部门要考虑准备必要的临时发电设施和照明设施,保证抢险救灾之需要。
六、宣传、培训和学习
(一)公众宣传教育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是有效减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针对社会公众地震常识缺乏、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的现状,要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深入持久地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尤其是新闻单位和大、中、小学校,要经常性开展对本地区、本单位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群众掌握防震、避震、自救和互救的知识与技能。
(二)培训
1.劳动保障、人事等部门要统筹安排对干部和职工的防震减灾、地震应急意识和知识进行教育培训,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教育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
2.各专业救援队伍所在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队员救灾技能的培训。
3.积极鼓励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人群的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演习
1.各专业救援队伍所在职能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演习,必要时多部门举行合练,检验应急联动、紧急集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现场救援、后期处置等能力。
2.建立演习绩效评估和总结制度,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七、附则
(一)本实施细则由市防震减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不同级别的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预测
2.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3.重大、特大地震灾害应急组织机构示意图
4.重大、特大地震灾害应急流程示意图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引进人才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陇政办发〔2007〕163号


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引进人才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陇南市引进人才办法》已经市政府二00七年九月八日第九次常务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引进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重要步骤,只有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才能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全市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各县(区)、各单位要严格按照《陇南市引进人才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严格掌握引进人才的条件,按照《办法》规定的程序办事,杜绝人才引进中的弄虚作假现象,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人才引进后,要根据引进人才的专业、特长,及时安排到相应的专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严禁引而不用、引而不专。



各县(区)、各单位开展引进人才工作,要在全市的统一组织下进行,上报的引进人才计划必须在编制限额内经市政府批准后才能组织实施,未经批准引进的人员,人事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如违反本《办法》规定,将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00七年九月二十日









陇南市引进人才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各类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根据甘肃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要求,围绕陇南“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建立一支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人才,是指我市以外的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及不在本市常驻,在特定时间内服务于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人才。

第四条 遵循的原则:突出重点,紧紧围绕陇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近期需要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在培养和引进目前急需人才、紧缺人才的同时,着眼为长远发展积蓄人才,改善结构,壮大人才队伍。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

第二章 对象范围

第六条 引进人才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围绕努力把我市建成有色冶金工业的大市、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陇上江南旅游文化名市的富民强市的目标。

(一)引进范围

1、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经济管理、法律、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农业、林业等行业的高级人才,逐步实现专家治厂、治所、治院、治校。

2、科技人才。主要是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科技人员。重点是熟悉有色冶金、水电、绿色食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制造业、加工业、旅游工艺品等八大主导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的人员。

(二)引进对象

1、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

2、紧缺的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章 引进方式

第七条 引进人才,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公开招考。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业管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党政人才。

(二)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组团招才。由人事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到市外人才市场及高校直接招聘人才,对于急需的、需求量大的人才,可举办专场人才供需见面会,为用人单位提供求才机会。

(四)项目引才。鼓励企业以新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推广等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揽才。鼓励带资金和技术到我市创办企业,采用以资金、技术入股的办法,通过租赁、收购、兼并等形式合办或领办企业;也可担任重大工程建设、重大技术改造、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项目技术负责人。

第四章 引进程序

第八条 各类人才的引进由市人事局具体负责实施。

第九条 党政人才的引进按《关于全省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省级统考的通知》(甘人事[2003]52号)文件要求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坚持“凡进必考”。

第十条 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按拟引进人员身份不同,分别进行组织。

(一)本科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

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引进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

1、上报计划:每年2月底,市、县(区)用人单位分别向市、县(区)人事局写出《引进人才报告》,报市人事局汇总。

2、确定职位:市人事局对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上报计划进行审查,提交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审定,于4月底对《引进人才报告》作出批复,发布引进人才公告,公布引进的职位和条件。

3、引进洽谈:各县(区)和市直各单位根据市人事局的批复,参加本省市及外省举办的各种人才洽谈交流会,组织用人单位与符合引进条件的人员协商洽谈,由用人单位和拟引进人员本人签定合同。

4、组织考察:由用人单位对拟引进人员进行组织考察,安排体检;

5、聘用公示:对符合引进条件的人员由用人单位进行3天公示;

6、岗前培训:公示后各县(区)人事局和市直各单位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统一组织岗前培训,办理有关聘用安置手续。

(二)高级职称人才

高级职称人才的引进由市、县(区)分别组织,市直各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工作由市人事局牵头组织,各县(区)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工作由各县(区)人事局牵头组织。

引进的程序按引进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程序进行。引进紧缺急需的高级职称人才可随时报批,随时引进。

第十一条 企业引进人才参照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程序进行。

第五章 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 凡引进的人才,可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一)允许各类人才的技术、专利、发明、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于带成果、带项目的人才,允许其将成果作为投资股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合作生产。科技人才在其岗位上为本单位科技进步、生产、经营管理做出重大贡献的,其收入可与单位取得的经济效益挂钩,对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单位可在税后从该项目成果转化所得利润中一次性提取10%的奖金奖励本人。此外,建立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特区,对企业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度。

(二)引进的紧缺人才在本职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经市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按其贡献大小,每年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有重大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可推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选、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四)聘请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专家,用人单位要配备本专业工作助手,提供应邀参加陇南市级以上的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的经费,并由市财政发给20000元的安家补助费。对引进的人才每年还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五) 引进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重点人才,在首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岗位指标限制,优先按规定程序申报,特别优秀的可推荐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引进的人才自愿进修攻读高层次学历的,单位要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资助。

(六) 引进在企业、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的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机制,用人单位可视其贡献大小予以浮动。

第十三条 建立社会化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正式调入陇南市的人才,取得突出业绩的,可破格推荐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未正式调入陇南市的,在陇南市工作满1年的人员,也可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或实行低职高聘。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 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问题,由教育部门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人意愿,妥善安排其子女到较好的学校就读,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

第十五条 全市企业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由引进单位为其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由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为其评定职称、确认身份、管理档案、办理人才流动手续等。

第十六条 对于引进的人才,因原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调出,造成辞职辞退的,承认其原有身份和社会保险关系,工龄连续计算,并为其新建人事档案、按新调入人员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 政府设立100万元引进人才基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此基金专门用于我市引进、培养、开发和奖励人才工作。

第七章 组织管理

第十八条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引进人员占所在单位编制,编制已满的单位,原则上不安排引进职位;事业单位引进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和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可进行专题报批。

第十九条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设事业单位增加人员或因工作需要增加编制以及单位自然减员指标,优先安置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对口的普通高校毕业的国家任务生。

第二十条 加强引进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陇南市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人事、财政、监察、科技、经委、农牧、教育、卫生、林业、文化、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人才引进工作,检查与监督人才引进工作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第二十一条 实行引进人才工作责任制。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能,规范运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形成市政府领导下,人事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人事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人才引进工作。

第二十二条 引进人才的管理,由市人事局与各县(区)人事局会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

第二十三条 凡引进的各类人才,其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用人单位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定期召开引进人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五条 凡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签定(最低服务年限不低于5年)协议后,方可享受本办法第五章第十四条的优惠政策待遇。5年内因个人原因调离陇南市的,安家补助费退回原补助渠道。不能发挥相应作用的,取消其优惠待遇。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引进的工作人员在聘用合同执行期间,如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双方有一方提出终止聘用协议,必须提前一个月写出申请,交市人事局审核,并报经市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按原有引进渠道分别办理人才解聘、流动等手续。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陇南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